


文/林奐成、侯良儒、陳鼎仁

兩代農民、同樣噩夢:
農地汙染迫休耕 頓失收入

立冬這天,老農齊貴泉站在桃園蘆竹一處田埂,在寒風中彎身為作物澆水,為了耕作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,他等了足足30年。1987年,齊貴泉的農地遭重金屬汙染,被強制停耕的他,只好做鐵工、借錢來養家。直到前年,政府大規模換土後,他才又重回農地耕作。
走過30個寒暑,蘆竹一帶農民依然在一樣的噩夢裡。他們說,現在還是有廠商偷排廢水,導致田地遭汙染而被迫停耕、換土的情事,如同四季的循環不斷更迭,只是這些農人期盼的春天,始終無法真正來到。
銅汙染農田 業者僅賠千元
62歲的蘆竹農民江水森告訴《蘋果》,5年前他的農地被驗出銅超標,聽說是上游工廠排放的廢水汙染。經過一年時間完成換土,但土質不如以往鬆軟。他抱怨:「那些工廠,政府都不嚴格管,政府到底有沒有檢查?(以後)如果有汙染的水流入農田,我們又要變成受害者。」
另一名老農也控訴,附近的電腦公司建廠後,將廢水直接排進農地旁的灌溉溝渠,稻子都長不高,「當年議員、縣長都來關切,可是業者只賠償幾千塊。」他的田地因為換土而停耕一年,今年才復耕種植稻米,而損失的時間和金錢,卻永遠都討不回來了。
農地銅超標5倍
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,《蘋果》恰好遇到受桃園環保局委託的「裕山環境工程」,正在一塊農地進行換土工程,他們先將遭受重度銅汙染、無法耕作的土壤運走,再將新運來的良土覆蓋在農地。工程主任劉俊佑解釋,此方法為「排土客土法」。
劉俊佑說,裕山負責為新莊里的15公頃農地換土,執行項目全為銅汙染,「附近民眾都說元凶是華通電腦,但無法直接證明。」他說,農地的銅含量,規定不得超過200 ppm,但蘆竹一帶很多農地都超過500 ppm,連雜草都無法生長,更有一些超過1000 ppm,超標達到5倍。
停耕補貼不夠養家
在蘆竹生活81年的齊貴泉回憶,30年前他的農地被驗出重金屬超標,就遭到強制停耕。當時政府針對休耕,每分地每年補助2800元,而齊貴泉擁有的2分地,換算只有5600元補助,根本不夠養一家4口,「只能到外面工作,再跟農會借3萬。」
前年8月,桃園環保局為他的農地換土,齊貴泉終於回到熟悉的農地耕作,至今已種滿蒜頭、高麗菜、青蔥等作物。《蘋果》後續致電環保局詢問,確認齊貴泉的農地是遭銅汙染。
「你會擔心以後還要被換土嗎?」我們問。「不要換土啦!以後再繼續排廢水,就不要換啦,換沒有用啊!換一個土花不少錢耶!」齊伯伯憤慨地說。


汙染過程

為抑制河川水質惡化,桃園市去年率全國之先,公告實施河川污水排放總量管制,埔心溪污染最嚴重的源頭「中壢工業區」被劃入一級管制區,也就是排放水必須符合最嚴格的「灌溉用水」標準;但據《蘋果》調查,由於工業區不受「一級管制」限制,因此該區600家業者的排放水可適用二級標準,「工業區劃一級,排水卻變二級,怎麼會這樣?」學者搖頭政府根本玩假的。
桃園市農地污染面積一度高達326公頃,與非法農地工廠林立的彰化縣,在這項不光彩的排行榜高居全台前2。然而,經過近3年努力,桃園市府已整治141公頃、共花費5.2億元,至於剩餘的185公頃,預計2021年完成,屆時總花費將達10億元,換算每公頃整治費約300萬元。
桃園市府為展現捍衛農地的決心,去年經環保署核可,宣告實施「河川污水總量管制」,首當其衝的就是流域面積廣闊的埔心溪、新街溪流域,特別是這2條河的主要汙染源「中壢工業區」。目前該區近600家的業者,超過3成都是電子業,污水則是經工業區的污水處理廠,排放進埔心溪上游的黃墘溪。
《蘋果》實地走訪中壢工業區出水口查看,黃墘溪四處林立的鐵皮屋廠房,掩蔽在隱匿鄉道裡,我們靠著衛星定位,好不容易找到溪流後,一靠近卻是撲鼻的惡臭與混濁的溪水,難以想像這些水進入下游後,竟被引導至農田灌溉。
循著溪流往下游走,並比對環保署的農地污染位置圖,發現大片荒廢農地。一位農田被污染的游姓農民,指著埔心溪旁的農田說:「工業區下來的水,很多都是紅色的啦!」他說他住在這裡60多年,記得40年前河川開始變色,「環保局說這邊有污染。」因此還停耕了4、5年。
《蘋果》為了進一步確認重金屬來源,將「縮時膠囊」放置在埔心溪上游的黃墘溪、中壢工業區排放口檢測,顯果顯示從黃墘溪開始,溪水裡的銅、鋅等指數就高於一般溪水數十倍,而到了埔心溪中游、接近桃園機場附近時,污染指數又因其他溪水稀釋而下降。
此外,《蘋果》更一路沿著埔心溪走到出海口,當我們抵達臨海的溪口時,儘管橋上標示著「候鳥觀賞區」,但這塊河海的交界卻鮮少候鳥在此覓食,只剩死寂的味道在空氣中瀰漫。
台大生工系教授張尊國說,從檢測結果來看,「鎳、鐵、銅、鉛等重金屬被被檢測出來」,主因還是上游的中壢工業區,因國內採取的排放標準非「零排放」,因此,這些排放口的重金屬含量雖高,但經過溪流沈澱、稀釋後,法規上仍是被允許的,「雖然他們合法,但對下游造成的汙染,卻是不爭的事實。」而對於總量管制上路後,工業區劃在一級區域,但排放水卻採二級標準,他覺得相當荒謬。
對此,桃園市環保局技正葉孟芬解釋,「當時(環保署)設計法令時,是希望自排的廠商能進入工業區。」藉此防範廠房不在工業區的業者,有偷排的狀況發生,因此把工業區排放水設為二級,可鼓勵這些人進入工業區,就積極面來說,「還是比現行排放標準減少1/2。」
至於農地污染問題,葉孟芬坦言,桃園「灌排不分」也是一大因素,灌溉用水與工業污水都在同一水道,短期還難以做到管排分離,因此桃園市環保局、水利會、工業局正進行三方合作,一方面協調工業區往河川的下游排放廢水,同時在灌溉取水部分,「看是不是能取更上游的水源。」避免農地再受污染。




汙水處理成本「貴桑桑」
文/侯良儒、林奐成、陳鼎仁
汙水回收成本究竟有多高,為何有業者會不惜鋌而走險?台灣老牌PCB業者華通透露,為符合二級排放標準,除了花6000萬添購新設備外,粗估每月光是物料、水電、人力的營運成本就要接近1000萬元,換算一年總花費超過1億元。
「建置費用是小事,running cost才是大事!」華通環安部經理邱俊茂向《蘋果》透露,汙水回收設備的採購屬一次性,但後續的物料(如PH值中合藥劑、電解液)卻是不間斷的採購,「像我們光物料成本一個月就大概500、600萬元。」
同時間,加上回收製程需要大量的水(用於稀釋)、電(用於電解),以及三班次的人力,推算一個月回收的營運成本近1000萬元,如果乘以12個月,就是超過1億元的開銷,「之前罰鍰低的時候,不肖業者可能倒一車就賺好幾十萬!」
廢水處理業者「聯合水業」董事長張芳淑則說,廢水中的重金屬,通常會用化學方法調整PH值,例如以添加藥劑的方式,讓重金屬沉澱、進而分解。但部分不肖業者,會在過程中偷工減料、節省成本,再將不合格的廢水排放到河川。
除了廢水本身,她表示,處理後留下來的「廢汙泥」更是問題,曾有廠商趁夜黑風高之際,將汙泥整批倒入河川中,因此目前環保署便針對汙泥嚴加管制,甚至在處理業者的車輛加裝GPS,監督業者否依規定清運汙泥。
張芳淑認為,部分廠商不願加強廢水回收,寧願用自來水的最大原因,就是成本考量。因為相較於處理工序複雜、每噸造價約18元的再生水,台灣自來水每噸水費僅12元,「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用再生水?」
就國外例子來說,新加坡由於水資源有限,自來水貴、再生水便宜,因此廠商願意使用後者。張芳淑指出,政府應提高自來水價,以改善此問題,「我們的水價,跟我們開發水資源的成本,根本不成正比!」
「環境是有記憶的,若不斷排放汙染,她都會記住的,」張芳淑感嘆,中小企業常認為只排放一點廢水,不會造成危害,「可是他們忽略了,以前只有一兩家在排,現在有幾十家。河川就像人,受一點傷能自行療癒,但如果汙染一直來,承受不了最後就會死掉。」
一年花費破億!






可惡!花10億公帑整農地
政府續縱汙染排放
文/莊勝鴻、侯良儒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---|


iPhone X供應商被指污染農地
華通砸6千萬除污
文/侯良儒、陳鼎仁
蘋果iPhone X全球熱賣,讓多年為iPhone代工主板的「華通電腦」,不僅蘆竹總廠人車絡繹不絕,股價也衝至12年新高;然而,這家台灣印刷電路板(PCB)業的元老級業者,多年來卻被農民視為土污元兇,據《蘋果》水質調查,也顯示華通附近溪流,有銅、錳、鋅異常狀況。
「我們公司的製程沒有錳跟鋅,主要都是銅。」為一吐千夫所指的委屈,幾乎從未主動召開記者會的華通,首度打開廠內污水處理廠大門,接受《蘋果》採訪與檢視,華通副總經理鐘瑞華無奈說:「河流是個公共的載體,(上游)中壢工業區沿路下來,大家都把廢水往這裡排。」
桃園長年來由於水源不足,導致有50%的灌溉用水需引自河川;但是於此同時,桃園的家庭污水、工業廢水卻又通通排入河川。鐘瑞華直言,桃園灌排不分的現象,就是桃園農地污染的癥結,「像我們是有徹底管制(工業廢水),但不見得每家都這樣。」
他坦言,華通蘆竹廠後方因為都是農田,加上又是鄰近地區最大的PCB廠,所以一直被附近農民認為是農地污染的來源,「但是從河川底泥去抽樣,顯示有(銅之外)其他金屬,而我們的製程並沒有這些金屬,這表示裡頭有其他人排些什麼東西。」
事實上,因應環保法規趨嚴,及明年總量管制上路,鐘瑞華說,華通這2年已投入6000萬元升級的廢水處理設備,目前除了達到政府規定的加嚴標準,同時排放水的溫度、導電值、PH值、COD(含氧量)、SS(懸浮固體),更是24小時與環保局即時連線。
至於銅離子監測,儘管政府尚未要求連線,但華通也建置好相關設備。採訪當日,帶領我們參訪銅監測設備的環工人員,一手指著螢幕上的「0.33ppm」(加嚴標準為1.5ppm),另一手則開啟手機APP監測軟體,顯示上頭也呈現同樣的數字,並透露公司主管都可即時掌控。

總量管制放流水標準
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---|

鉛中毒恐腎衰竭
醫師:可累積人體25年
文/陳偉周、何柏均
「人體內根本就不能有鉛,累積過多恐引起腎衰竭。」
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、台北榮總內科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楊振昌主任看著《蘋果》調查數據,語重心長說:「如果這些廢水進入食物鏈中,後果不堪設想。」尤其鉛對人體危害最嚴重,「鉛一旦進入人體,儲存在骨頭中,最長可達25年,幾乎無法代謝。」
世衛:人體不能有鉛
顏宗海指出,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,「人體內根本不能有鉛,無法產生作用。」雖然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,一般成人血鉛含量不得超過10微克,孩童則是5微克,他憂心鉛超標的廢水,「倘若流入河水或海洋,累積在魚類體內,或造成農作物污染,進入食物鏈裡,可能引發鉛中毒等慢性病。」
顏宗海分析,鉛會透過粒線體吸收,影響神經、腎臟及心血管系統,一般職業暴露在鉛廢電池回收、鉛相關合金業及焊接業等,容易鉛中毒,「嚴重恐導致腎臟衰竭,鉛中毒也會透過胎盤,影響嬰兒的智力發展。」
綠牡蠣是銅污染的生物證據
《蘋果》調查廢水污染數據裡,顯示銅、鋅也是異常飆高數值。對此,楊振昌表示,人體雖需要微量的銅及鋅元素,維持身體健康,但攝取過多仍會造成疾病。
他指出:「(重金屬)會不會造成人體危害,要看人體是否吸收到,而出海口挖掘到的綠牡蠣,就是重金屬的銅超標最有力的生物證據。」
楊振昌表示,醫學上有規範,人體對於銅及鋅的攝取管制,但這些工廠不將排放污染廢水妥善處理,這些遭污染的管制農地,一再地遭受污染,「總有一天,這些有毒金屬,會透過食物鏈進入我們體內。」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