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工業區土地連年飆漲,除了屯地歪風推波助瀾,政商之間的合謀,更是值得深究的結構。《蘋果》調查,由於缺乏財源,因此無論隸屬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工業區,實際的開發出資者都是財團,有時政府為了創造政績,甚至要財團先「買單」購地,導致閒置現象叢生。
鏡頭轉到近年工業地價飆最兇的桃園觀音,竣工已10年的桃園科技工業園區(桃科一期,以下簡稱桃科),儘管在揭牌首年,時任的桃園縣府就宣稱土地「完售」,但透過《蘋果》空拍機畫面,可見近275公頃的桃科,有超過一半土地閒置;荒謬的是,桃科竟要在明年進行2期擴建。
「這是有歷史背景的,」被點名手擁6公頃桃科土地未開發,泛亞科總經理丘崇德解釋,桃科完工就遇到金融海嘯,「根本賣不掉,除了台塑石化、華亞科願意,有86公頃沒人買!」後來在縣府期待下,隸屬台塑集團的泛亞科砸下80億,購入剩餘土地,10年來終於消化近9成。
【政府借錢開發 賣地還債】
為何泛亞科這麼有實力?恐怕得從桃科的開發細說從頭。1988年,台塑集團欲在宜蘭利澤興建六輕的計畫受阻後,就把希望放在桃園觀音;1989年,台塑以每公頃220萬元,在當地收購220公頃的農地,但後來遭居民強烈抗議,台塑因而放棄、轉戰雲林麥寮。
文/侯良儒、何柏均
雲林科技工業區的竹圍子區,是2002年工業局委託「台絲公司」開發,以設立佔地近270公頃的「絲織專業工業區」。開發完成後,多數土地被台絲18個原始股東買走,政府後續也聲稱土地全部售出,但經空拍檢視發現,多處土地閒置、雜草叢生,甚至長出樹林。
《蘋果》調查,目前該區81家廠商中,生產或建廠中僅43家,未建廠家數達38家,換算閒置面積近100公頃。最弔詭的是,整個工業區內跟紡織業相關的,僅有「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」斗六分部,其餘廠家皆是二手買進土地的非紡織業工廠。
當地長安里里長說,「15年過去了,這片地仍是荒涼一片,」當初還期望帶來就業機會,結果卻是橡膠與金屬業進駐,得到的只有半夜從工廠傳出的惡臭。附近紡織業者則說,該處土地都被有財力與管道的財團買走,他們只能轉進農地開工廠求生存。
雲林科技工業區之絲織專業工業區現況
由於建廠計畫告吹,台塑陸續處份手中的觀音農地,正當土地僅剩120公頃時,1999年桃園縣府啟動桃科計畫,宣布以每公頃1600萬元,徵收居民與台塑的土地,同時經公開甄選,台塑旗下公司「亞朔」被縣府選為開發商,開啟當地政府一系列予取予求的過程。
之所以說是「予取予求」,是因為無論工業區的土地徵收、建設等費用,全由亞朔「代墊」,也就是「借錢」給桃園縣府。直到工業區開發完成後,身為土地所有者的縣府,再以每坪3萬元、約每公頃9000萬元售地,藉此「還錢」給開發商亞朔。
【政府予取予求 全國皆然】
桃科的案例裡,竣工當年恰好遇到經濟不景氣,台塑集團為與縣府維持和諧關係,被迫以泛亞科名義,買單所有賣不出去的土地;此時縣府除了歡慶「完售」政績,土地價值也從每公頃220萬元、1600萬元、9000萬元,到今年衝至2.4億元。而這樣的故事並非特例、全國皆然。
「我是黃謀忠,身後這片雜草叢生的空地,原先是我父親留下農地,早期是整片綠油油的稻田,因政府徵收的問題,水路都失修,沒辦法休耕、也不能耕作。」黃謀忠站在觀音區荒煙漫草的工業地上,細數著過去20年的農家子弟生活。
為了追求土地正義,他跟弟弟槓上桃園市政府,已經纏鬥8年,提及桃市正要開發桃科二期,他難掩氣憤說,「我們自知鬥不過公權力,決心要拚到底,無法接受政府開發土地賺錢!」
「政府開發土地賺錢最快」
黃謀忠戴著帽子出面,一股腦坐上車,急著帶《蘋果》去看桃科閒置的工業地,他拿著公文氣憤說,桃科一期開發至今10年,空蕩蕩工業地廠商寥寥無幾,現在又要開發桃科二期,指控桃園市政府就是要養地、圈地來轉錢,並在陳情書上痛批說,「請桃園市政府懸崖勒馬,落實新政府土地正義的承諾!」
文/陳偉周、陳鼎仁
「鬥不過公權力!」 釘子戶控政府養地賺錢
各單位設置工業區面積
黃謀忠帶我們走遍桃園一期園區,車輛駛近274公頃的園區,廠商使用面積只有一百零七公頃,放眼望去幾乎是蔓生的雜草、出租工業地看板,「你們看這條路上全部是蚊子館,還有大片的閒置用地。」他痛斥,市府現在又急著開發桃科二期,向一百多名住戶徵收土地,「政府開發土地賺錢最快!」
農地1萬徵收拋售飆漲7萬
「政府都是在欺騙老百姓,他程序走完,就是要蠻幹,放任財團圈地、養地賺錢!」黃謀忠指控,桃市府對外宣稱廠商有土地需求,徵收農地1坪約1萬多,對廠商拋售7萬;黃四處收集資料,將這些閒置的數據分別寄給工業局、營建署及區委會,都沒有用,「官方跟我們說,法律程序已經走完了,你們鬥不過他們。」
「為了爭取公平正義,跟政府纏鬥8年,要不是有理念,不然也撐不下去。」黃謀忠跟弟弟自組桃園自救會,從2009年政府計畫徵收開始,四處參加公聽會等,「原本對新政府有期待,沒想到上任後,面對同樣的公務體系,一樣亂搞。」儘管面對法律程序還有漫漫長路,卻難擋政府跟財團勾結終面臨徵收的命運。
為保留祖傳農地挺身而戰
看著桃園市長鄭文燦公開銷售桃科二期,被桃市府徵收的黃姓農民氣憤說,原本配合政府徵收以地易地,「你們可以一比一換地,等待政府規劃的土地,等了快3年都沒有下文,政府根本在呼攏我們,行文到內政部,又把問題丟給地方政府。」
「祖傳的農地有感情了,一直放不下。」黃男大半輩子守住這片農地,原本家鄉望去整片良田,「綠油油的農田被鏟成光禿禿工業地,真的很惆悵,污染太嚴重沒辦法生活,政府說的話我們都不敢相信了。」歷史上不斷上演政府與民爭地的戲碼,他擔心受訪曝光會引來反彈,但為了保住農舍他選擇挺身而戰。
「聽到王永慶一甲要用261萬收購,大家都拿著地契排隊去賣!」桃園市觀音區大潭里鄰長吳三郎,向記者講述20多年前村民拿著地地契賣地的熱況時,仍眉飛色舞,「當時賣了再拿去買地、買房的就賺到,有些人沒買地,過了十年就沒用了,因為物價已經漲了很多。」
「我們這邊靠海,別人稻子種出來有兩穫,我們這邊海風吹,九月的時候稻子都直直的(沒稻穗),怎麼種也種不起來。」吳三郎說,稻子收成不好,大家又改種蕃薯,「但蕃薯當時也不值錢,大家耕到不想耕,後來聽說王永慶要買這邊的地,大家都很高興。」
30年前的觀音鄉放眼望去是一排排的防風林與農田,「馬路也不是兩線道,有些連柏油都沒有。」鄰長妻子說,因為種田賺不到錢,很多年輕人也不想留在家鄉,聽說有人要買田,而且價錢很好,大家都搶著去賣。
住在附近的一名婦人當年賣了一甲地,她說:「一甲261萬啦!30年前,261萬很大耶!」記者好奇她怎知當年的賣價?「因為我賣啦!但沒想到後來大潭要蓋電廠時,價格更好,一甲可以賣到1000萬。」鄰長夫人笑她:「她沒賺到啦!沒搶第一批賣的,後來就賺到了。」
吳三郎與鄰居口中的觀音農地,現在已經變成好幾個工業園區,整個觀音區沿台 61線濱海公路,就有觀音工業區、桃園科學工業園區、桃園科技環保園區、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等工業區,這些工業區原本都是農地,原本台塑為了蓋六輕,向農民購地而成為最大地主,「當時買了200多公頃。」亞塑開發董事長說。
走在西濱快速道路上,完全感受不到農村的味道,因為1992年開始,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陸續設置,農民看著賣出的田地變成電廠、工業區、廠房,才知賣出的農田現在已用「坪」計價,且桃科最新的實價登錄每坪高達7萬元,地價飆漲的狀況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。
「當時賣了再拿去買地、買房的就賺到,有些人沒買地,過了十年就沒用了,因為物價已經漲了很多。」吳三郎的住家變成臨濱海公路的四線道,他將一樓租給萊爾富開店,自己在旁邊隔了一小間用賣米,「變成工業區也沒什麼不好,馬路很大喔!」他說,反正就是這樣,「有發展總是好的。」
文/莊勝鴻、陳偉周
那時,大家拿著地契去排隊
現代工業區最早出現於歐美,最知名的包括英國「工業革命搖籃」曼徹斯特、德國魯爾區等,通常遠離於城市住宅區,當局會為其建立完善的基礎建設如鐵路、港口、供電。但在工業地規劃方面,西方先進國家現在已經很少使用「強制徵收」,只有在嘗試各種方法都失敗後才會啟動,也就是不得不為之的「最後手段」。相比起來,台灣政府動輒強制徵收民地設立工業區,極不尊重私有財產。
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林左裕接受《蘋果》訪問時表示,海外一些國家的土地徵收方式,跟台灣截然不同。例如,荷蘭政府在徵收私人土地後,會估算未來商業或工業的「使用價值」,再扣除建設基礎建設的成本,剩餘的利潤就直接分配給地主;過程中政府沒有賺錢,只有做開發的工程,因此較沒有攫取私人土地來獲取暴利的陋習,而且可以提高地主配合徵收的意願。
美國各州進行公共開發時,很少強制徵收土地,而是直接向地主購買。當局會跟地主進行協商,討論合理的補償費用。若協商不成功,地主可以直接上訴法院,由陪審團裁決出賠償金的「折衷價」,讓政府和地主都能接受。反觀台灣政府,卻是把強制徵收當作「搜刮」土地的必要方式,對於私有財產的尊重不如歐美。
另據荷蘭公益組織「HiiL」彙整的資料,在德國、英國,政府可依「公共需求」徵收私人土地,被徵收的地主或周遭居民可獲得賠償金,且賠償的方式完善,種類多樣。首先,政府會根據土地的市價給予地主賠償,或是提供合格的住所讓地主遷居。其次,如果區域內只有部分土地被徵收,導致其他土地貶值,政府會給予當地民眾賠償。第三,如果政府徵收土地後,產業帶來環境汙染如噪音或臭味,周遭居民也可獲賠償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