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牆上那幅最新的廠區模擬圖,是建大輪胎今年底即將竣工的越南新廠,年近7旬的董事長楊銀明,雖難掩成就在即的微笑,但談到當初尋地設廠的苦處,情緒卻透出一絲哀傷。因為,這座產值上看百億的廠,建大一直想根留台灣。

「我在越南找的土地是42甲(即42公頃),現在這種地在台灣是找不到的。」原來,最終成品龐大,且製造過程需足夠場地成型、硫化的輪胎業,廠房面積至少要20公頃,但台灣的工業區單筆面積頂多1公頃,根本就是要成年人穿童鞋。

 

時間回到2011年,建大與當時的彰化縣府,簽訂「彰南工業區」開發備忘錄,建大預計購買30公頃土地,設置一座年產能750萬條的汽車輪胎廠。正當案子即將進入初期開發階段,2014年一場藍天變綠地的縣市長選舉,計畫就此告吹。

 

「後來彰南沒了,只好去石榴班(即雲林科技工業區),但那邊的地又太小,我們時間不能等,所以才被迫去越南。」儘管事過境遷,楊銀明仍不免激動。

 

問他為何不去臨海的彰濱工業區設廠?只見楊銀明雙眉一皺向《蘋果》解釋,製作汽車輪胎需要使用鋼絲定型,但鋼絲在鹽份高的空間會鏽蝕,將影響產品的結構與良率,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各大輪胎業者,都不會選擇在臨海設廠的原因。

文/侯良儒

不似桃園、苗栗的工業區「遍地開花」,目前整個彰化縣,僅單單壓注彰濱工業區。此時,認為彰濱位置不佳、面積太小的彰化企業,陸續轉戰鄰近的雲林、嘉義設廠,「你看雲林斗六絲織工業區,一半以上都是彰化的企業!」楊銀明說。

 

有關工業局計畫在未來5年,再加開2200公頃的工業區,楊銀明直言:「至少對我們橡膠業不是特別需要,因為現在大家都走了嘛!」他建議,與其以勞力密集的思維開發工業區,不如鼓勵業者在台灣設研發總部,全力往知識密集轉型。

 

至於台灣工業區最為人詬病的「囤地」現象,楊銀明不諱言,當初彰南工業區的計畫擱淺,不久後就有掮客上門兜售土地,「很多人來跟我報價,但因為面積都太小,所以沒有買。」不過,就他的觀察,許多中小企業就沒有那麼幸運。

 

楊銀明說,這幾年彰化開發的工業區少,造成舊有工業區地價水漲船高,資本能力有限的中小企業根本無力負擔,此時價格低廉的農業用地,就變成他們設廠的首選,「所以彰化縣很多農地違法搞工廠,反正政府也睜一眼閉一眼。」

 

從建大的例子,可看出錯誤、「不合腳」的工業區政策,導致大企業輪番出走;同時間,無法可管的囤地歪風,重傷的卻是過往經濟奇蹟年代,一個個撐起台灣的中小企業。這問題是否只能讓時間消弭亂象?台灣的未來恐不容等候。

「我們遍尋不到適合土地,像五股工業地就從2萬飆漲50萬,最後只好出走中國。」國全精密工業董事長余增國,1985年就在苗栗中興工業區創業,專門製造汽車門鎖、中控鎖、小五金等零組件,銷售至歐美知名車廠。

 

經過多年努力,國全的產品逐漸打出知名度,客戶訂單如雪片般飛來,此時余增國急著想在台灣擴廠,卻遇到工業區炒地歪風橫行,他感嘆:「想搶訂單,卻遇上商人惡意囤地。」在台灣四處碰壁的他,最後選擇出走中國建廠。

 

搶訂單擴廠找無地 

 

「卡茲!卡茲!卡茲!」余增國穿梭在機械零件生產線之中,為《蘋果》詳細介紹他一手打造的「汽車零件王國」,玲瑯滿目的零件DM,偌大辦公室,也放著他在漳州設廠全景圖,他感嘆:「跑遍全台各地,都找不到能用工業用地,價格被哄抬,根本買不起,被迫去中國漳州設廠。」

 

走出辦公室,余增國一邊監工產線,一邊向《蘋果》回憶,他說當初投資3億元買廠房、開模等,好不容易接到歐美訂單,卻發現廠房不夠用,想另覓他處擴建,卻發現竟比登天還難,「中興工業區北區幾乎被買走,價格飆漲,也沒廠商去開發,現在那邊地價1坪從3萬炒到7萬。」

 

炒地飆價出走台灣

 

余增國無奈說,當時想就近賣工業用地,卻被人惡意囤地炒作,價格飆升,他根本買不起,還曾一度奔至彰濱工業區尋覓空地,「當時尚未開發完成,又考量鄰近海邊鹽分太高,不適合我們精密工業,大部分的機械會受潮,二來人手調度也麻煩。」

 

彰濱建廠計畫告吹,余增國改赴台中幼獅工業區,「但是那邊的地價很貴,光買地成本就吃不消。」迫於無奈,他最終轉戰至中國漳州設新廠,以當地廉價勞力進行24小時生產,拜通訊科技的進步,余增國從台灣辦公室的大螢幕,就能監看漳州廠營運。

 

五股工業區2萬飆至50萬

 

「當初五股工業地1坪2萬沒買成,現在1坪喊價超過50萬,根本是天價!」余增國說,以國全這種中小企業,有擴廠計畫,卻遇上囤地問題,為了能搶下訂單,只好赴中國設廠,他呼籲:「政府應該抑制工業地亂漲價的亂象,讓有意願打拼的企業根留台灣。」

文/陳偉周、莊勝鴻

2萬漲至50萬!囤地炒作 汽車零件尖兵出走中國

工業區閒置狀況高達1000公頃

記者實際走訪北中南各工業區,發現閒置狀況慘不忍睹

閒置篇

按個讚!請給我們支持

8月7日上午苗栗縣府擠滿媒體,只見縣長徐耀昌眉開眼笑,向鄉親宣布「好消息」-- 苗栗首座事業廢棄物處理廠的申請,確定由業者泓赫主動撤案;這也意味,泓赫這場4年的建廠夢,雖度過覓地的辛苦,但仍不敵民意壓力與產業原罪。

【尋地艱辛】

 

職掌泓赫廢棄物處理事業的楊砥柱一臉無奈地回憶,公司為了從廢棄物清運、跨足廢棄物處理,4年前就開始找建廠用地;然而,物色到的土地不是面積太小、不敷使用,就是價格高昂,超出一個中小企業能負荷的範圍。

 

舉例來說,泓赫也曾去環保業者眾多的「桃園環保科技園區」尋地,「但是那邊一地難求,開價也頗高,」楊砥柱透露,當地有業者開價出每坪14萬元,與實價登錄的12萬元高出近2成;而當年首批進駐業者,每坪購地價僅2.6萬元。

 

【熱門區位難負荷】

 

後來透過介紹,泓赫得知財務狀況不佳的光碟廠「巨擘科技」,有意出售他們在苗栗中興工業區部分土地,雙方經過幾次協商,泓赫終於在2015年8月,以每坪5萬元、總價約4.1億元,向巨擘科技購入8100坪土地。

 

假若泓赫當年是在桃園環保科技園區,以每坪14萬元購入同樣面積的土地,等同得一次豪擲近11億元。而這一來一往近7億元的差距,可看出一地難求的工業區,土地就跟「黃金」般珍貴;而當價格水漲船高,中小企業只能望而興嘆。

 

【產業原罪難擺脫】

 

著眼工業區眾多的苗栗縣,竟沒有事業廢棄物處理廠的問題;2016年1月,泓赫依法在環保署網頁公告開發案,8月、10月分別舉辦環評說明會,12月正式將環評書送交苗栗環保局。今年6月,則應環保局的建議,舉辦健康風險說明會。

 

「大概那個時候,居民開始出現系統性的抗爭。」由於泓赫欲興建的熔融爐,被鄉親視同焚化爐,認為一旦放行,苗栗將被有毒氣體籠罩;7/13泓赫在廠區舉辦第2次說明會,600位自救會成員湧入現場抗爭,事情也旋即升級為新聞事件。

 

「為了跟居民有好的關係,我們決定不要硬闖,」後續在縣府協調下,泓赫主動撤案,並決定未來要深化溝通,消弭鄉親對環保業的刻板印象。對於何時重啟送件?楊砥柱雖說:「如果政府有需要,公司義不容辭,」卻也坦言沒有時間表。

 

【同開:好在當初進來得早】

 

與泓赫極端相反的例子,是6年前就在桃環科買地的同開科技。董事長洪榆舜坦言:「時機很重要,好在當初進來得早。」他說目前不只桃園,南部的環保科學園區也是一地難求,「根本問不到價錢!」也導致公司第2座汙泥處理的計畫,可能得遠赴屏東才能實現。

文/侯良儒

找地難!泓赫盼成苗栗首家廢棄物處理廠夢碎

「當初被人看衰、看笑話,單靠著一股傻勁苦撐,投入空蕩蕩的彰濱工業區讓電鍍王國拔地而起,現在年盈餘上億元!」泰昇工業董事長陳貞造,娓娓道來當初彰濱工業區第一期成立,縱身投入表面電鍍區,周遭的業者都看衰他笑稱,「彰濱靠海鹽份高,器材容易生鏽,大家都在看他失敗的笑話。」但他跟妻子苦撐七年轉虧為盈,成為彰濱工業區上的金雞母,面對閒置的區域,陳貞造說,政府應該要硬起來,將違章電鍍業者輔導進彰濱工業區內,集中管理降低環境污染。

 

時間拉回2002年,陳貞造原本只是個電鍍業務員,但他評估經濟部工業局設置彰濱工業區,有規劃污水處理等設備完善,不用擔心電鍍會造成環境污染,便跟著妻子悶著頭做,連續負債七年後,逆勢成長,之後內晉身為國內大三大電鍍廠,年營高達一億元。

 

「遇上金融風暴,我們卻逐漸步上軌道,業績逆勢成長!」陳貞造回憶說,彰濱工業區剛成立時,他不顧同業反對,在政府輔導下進入彰濱「表面處理科技專區」,租下廠房面積1200坪,打造中部最大規模手臂式全自動化鍍鋅生產線;陳貞造自豪說,剛開始連續負債營運七年,直到遇上金融風暴時,他的電鍍廠才逐漸步上軌道,在業界打開知名度。

 

「轟!轟!轟!」陳貞造帶領《蘋果》參觀千坪大的電鍍廠房,一輛輛貨車疾駛而來,滿載給客戶成品,擔心受鹽分侵蝕,用多層膠帶綑綁;井然有序的零件一一吊掛在生產線上,緩緩地下降浸泡在無毒藥水中,每個藥水池溫度達五、六十度,陳貞造兩頰流下斗大汗珠,向我們解釋說,「這些都是沒有毒的環保藥劑,盡量不要造成環境負擔。」陳貞造說,他提高成本購買無毒環保藥水,將生產線全部自動化,大部分員工集中吊掛零件,師傅在旁監看生產線狀況。

 

「被追七年的債,真得很滄桑,家當全部在這邊,要很努力的做!」陳貞造看著零件浸泡進高溫藥水中,不時冒出難聞的氣味,回憶著夫妻倆剛投入電鍍廠時,不顧同業的訕笑,認為要在海邊發產電鍍業,簡直是天方夜譚;陳貞造將生產線自動化,以精密儀器控管,做出產品的差異化特色,「原本廠房不夠用,後來趕緊擴建二廠,現在廠房面積約一千七百坪,員工共七十五人。」公司還有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實習及就業機會。

 

「電鍍業很臭、很髒,你們在現場待過就知道,藥劑溫度高,熱得非常難受,年輕人沒興趣接手這種行業。」陳貞造感嘆說事業沒人接手,默默地走進生產線中,跟著員工們將金屬零件取下,狹長背影倒映出夕陽工業的無奈。

文/陳偉周

挺進彰濱負債七年   電鍍董座苦撐創億元商機

「丹麥人不喜歡煙霧繚繞、雜亂的工業區上班,往北走到苗栗,發現該處大樹林立、景致盎然,相當符合歐洲優閒自在的環境,於是落腳銅鑼工業區,台灣是我們亞洲設廠的第一站!」

瑞士格蘭富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邊士杰,跟我們分享外資的泵浦馬達如何躍升全球第一的傳奇。邊士杰說,1991年在銅鑼工業區設廠至今5000坪多坪,年產值高達50億元,生產量逐年成長,「如今有擴廠需求,卻找不到適合的地。」

 

廠房飽和想擴廠卻沒地

 

「剛創立時,只用了一半的廠房,經營6、7年後發現廠房不夠用,緊急擴廠直到現在,經濟成長迅速,我們的廠房已達飽的臨界點,急著要擴廠。」坦言有擴廠的壓力。

文/陳偉周

熱銷全球馬達王國落腳銅鑼  「想擴廠卻沒地」

現在銅鑼區內的廠方十分擁擠,急著找新的廠址,邊士杰說考慮將廠內的物流中心遷移到台中港口,空出空間來做廠房增加產能,「但最好還是希望在銅鑼區附近買地,降低成本。」

 

年產值50億熱銷全球

 

「一年產值50億,1天產製1000多台泵浦馬達,我們也是銅鑼工業區最高的企業,我們在中國也有設廠!」邊士杰帶我們穿梭在千坪大的廠房,「區!區!區!」偌大的機具馬不停蹄地生產馬達。

 

「我們的馬達一次可以打水高達300公尺,相當於半棟101大樓!」邊士杰一邊講解,一般打開水龍頭,談及他們馬達打水的原理,邊指出,他們生產的馬達除了品質嚴格把關,也注重風險評估,。「我們已經連續2年獲得環保企業獎!」邊士杰望著懸掛公司牆上的獎牌,向我們炫耀著。

bottom of page